4分是“老实人”,过目即忘;5分是缺乏存在感类型;6分则进入高“颜值”序列……近年来,“颜值经济”的发展催生出“颜值打分”买卖,在社交网络上日益升温。
“颜值打分”生意兴起
“只需2.88元,即可获得专业颜值评价。多花5元,还能为您提供外貌提升建议。”半月谈记者在某购物平台输入关键词“颜值打分”,上述广告词映入眼帘。提交3至5张照片,卖家即可提供“颜值打分”服务,收费1元到数十元不等,评分附带数十字到上百字的评语,有的还根据面相提供算命服务。
(资料图)
一些卖家列出详细的“颜值打分”细则,身高、五官、下巴、皮肤、发型等都被赋予美丑标准。依据综合分数高低,卖家会给出“老实人”“时尚达人”“娱乐圈小鲜肉”等关键词。
谁来评分?如何打分?半月谈记者总结各个购物平台上此类商品信息发现,卖家身份各有不同:有的自称是从业多年的专业化妆师,可从专业角度提供颜值分析服务;有的自称“绝对路人”,强调陌生人视角的颜值评价;有的自称在校大学生,从初恋角度看颜值高低;有的则以异性审美为卖点,自诩“钢铁直男(女)”……他们都宣称自己“客观公正”“不吹彩虹屁”。
二手交易平台卖家提供“颜值打分”服务
一家成立一年的打分店铺共有5条价格不等的打分链接,标价“2.88元”的链接销量最高,超过4000人曾购买服务,单个商品收益过万元。服务方式为美术生、化妆师组成的5人团队进行综合评分。部分短视频主播“嗅”到流量商机,也开始在直播间随机挑选观众照片打分。
“小本买卖”引质疑
如今,社交媒体充斥各种“高颜值”个人形象,营造出浓厚的“看脸”氛围。“颜值打分”更加剧了这种趋势,引来多方质疑。
——主观评价加深容貌焦虑。多名购买“颜值评分”服务的受访者表示,一开始只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拿到评价后却难免心理失衡。23岁的女生小武一直是朋友们公认的高颜值,在得到5分的评价后,她表示“想不通,大半夜还没睡着,可能要花一段时间跟自己和解”。
——投机主义将花钱打分变为“智商税”。网上免费打分软件不少,这些程序大多注明“原理基于AI大数据得出的审美评判”。一些消费者发现,自己花钱购买的评价与软件给出的意见多有雷同,套路化明显,质疑商家拿免费软件糊弄人,几乎零成本赚取差价。因此,许多网友将此类消费称为交“智商税”。
——存在信息泄露风险,消费者维权不易。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提供“颜值打分”服务的商家多为不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加之服务内容的特殊性,在发生购物纠纷时,消费者维权不易。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换脸技术的发展,仅凭照片盗取个人信息成为可能,这项服务也存在隐私泄露风险。
美是多元的,别被焦虑裹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是人之常情。然而,互联网的“放大效应”,过度夸大颜值的影响力。一些人宣扬“高颜值”能够带来“优先择偶权”、打通“求职绿色通道”,进一步放大“容貌焦虑”,使得“颜值打分”买卖有机可乘。
“颜值”无法被定义,卖家自称为专业化妆师、在校艺术生等身份的说法很可能是谎言,所谓的“颜值打分”不过是一个买卖和一种引流手段。卖家在打分评价中给出的妆容、穿搭等建议甚至会附带某些产品广告,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待割的“韭菜”。
业内专家表示,认为个人形象只看外貌、颜值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美是个多元概念,由外及里应包含仪容仪态、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面对“颜值打分”现象,无须较真,别被焦虑裹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