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智能化后,电表再次迎来重要升级。近日,全国首个基于国网智能物联电表架构的电碳表项目在江苏苏州投入试点应用。该表可让电力用户和有关部门实时掌控碳排放情况,实现电力全链条碳排放量由“核算”向“计量”转变,为“双碳”工作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电碳表是一种什么表?从外观上看,它和普通电表并无太大差异,但“内核”却有不同:在表盘的显示器上,除了有电流电压、累计用电量等数据,还实时滚动显示着累计碳排放量等数据。这种表兼具电能和碳排放计量功能,可实现电力生产、传输、消费全环节碳排放量实时精准计量,让碳排放量像电能一样方便记录。
为何要给企业安装电碳表?“双碳”目标下,控碳降碳成为发展主旋律,但低碳减排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把碳排放计算准确。缺乏客观准确、时效性强的碳排放数据,就无法评估绿色低碳转型的真实效果,也难以掌握未来国际贸易和谈判履约的主动权。可以说,计量技术作为“双碳”战略的底层驱动,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资料图)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但随着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对碳排放核算数据的需求显著提升,当前碳排放核算体系数据更新偏慢、核算口径不一、基础排放因子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也开始凸显。新形势下对碳排放统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可比性和透明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去年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提出要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用能设施和系统碳排放计量测试方法研究,以及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计量技术研究,探索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领域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转变。
精准计量碳排放并不容易。碳排放统计核算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级、多类主体、多种维度。不同对象、不同用途的碳排放核算边界和方法也不同。目前,国内外尚未有成熟完善的碳计量标准和体系,企业大多采用将电量直接折算成碳排放的方式,缺乏计量支撑,无法实时精准计量碳排放。
电力数据可为碳排放监测提供优质、高效的基础数据源。一是实时性强,采集频度达到分钟级甚至秒级,数据自动传输并清洗校核;二是准确性高,广泛用于调度控制、营销计费和电力交易,数据准确性得到保证;三是分辨率高,用电数据在全国、省级、地市级等均按照统一行业细分采集;四是采集范围广,全国约有7亿只智能电表,可覆盖各地区、各行业。
电力碳排放测算的核心是电碳因子。传统电力碳排放测算方法采用固定的电碳因子,一般每年更新一次,不能体现电力生产的时间和空间差异,实时性低、误差大。通过在智能电表架构基础上增加碳计量模块,研制出兼具电计量和碳计量功能的电碳表,并在发电厂、输电网以及用电侧进行安装应用,可根据潮流分布追溯电力来源,以高频度更新电碳因子,实现对电力行业全链条碳排放的准确追踪和实时精准计量。
电碳表的示范应用为电力系统全过程碳足迹记录和分析提出了新思路,对于推动电力领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电碳表适用于所有电力用户,有关部门将在试点工作基础上,依托电网公司广泛部署的电能表,实现普及应用。就现阶段而言,电碳表更适用于有碳排放量核算需求的制造企业。未来大规模推广,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可靠性、经济性,推动碳计量功能标准化,实现动态复杂电网运行方式下碳排放实时计量。
电碳表功能强大,却不能包打天下。电碳表更适用于电力场景下碳排放计量,无法覆盖全部碳排放领域。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建立科学核算方法,系统掌握碳排放总体情况,将为统筹有序做好“双碳”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数据支撑与基础保障。电碳表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在丰富庞杂的碳排放场景中,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特点、满足“双碳”工作需要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轶辰)
责任编辑:沈馨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