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人鱼》用黑人演,中国观众同意吗?

来源:虹膜时间:2023-06-02 14:51:57

文丨黄小米

迪士尼拍真人版《小美人鱼》的意图,就和之前重拍《阿拉丁》《小飞象》《花木兰》一样,是希望引发观众对原版动画电影和原声音乐的怀旧热潮,从而重新炒热经典IP,然后在暑期档的开头就优雅离场。

《小美人鱼》(2023)


(相关资料图)

但影片引发了「带着政治正确的新立场重写经典」这波浪潮出现以来,最迅猛的争议和骂战。

因为迪士尼选择了黑人来扮演美人鱼。

太多人以「毁童年 」「人鱼来自丹麦」等理由掩饰或不加掩饰地发表种族论点,也有不少观众指责迪士尼在族群意识方面改进不足,怀疑其这些年的种种纠偏做法主要由利益驱动。

这部电影引起的以上争议充分反映出在一个日益分裂的文化环境中,一个国际顶流品牌,尤其还是以未来消费者为主要目标的品牌,要自外于政治语境是绝对不可能的。

对此,迪士尼早已做出选择——它显然不想站在文化保守主义那一边。

这个选择首先可以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理解,毕竟多元、包容意味着更多消费者。但迪士尼其实也别无选择——不往这条路走,它就留不住好莱坞及全球娱乐产业最顶尖的人才。众所周知,创意娱乐行业内的杰出人士几乎都是文化多元主义的支持者。

迪士尼也和好莱坞其他老牌制作公司一样,不得不回过头重新处理自己的黑历史——包括创始人华尔特·迪士尼本人被挖出排犹、厌女的保守主义个人倾向,以及迪士尼老动画里的种族刻板印象和陈腐性别观念,比如勇敢、反叛的公主往往早婚等等。

迪士尼对内容的纠偏并不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早在九十年代,在美国阿拉伯反歧视协会施压下,片方删除了 《阿拉丁》中描写阿拉伯人野蛮割耳朵的歌词。当时媒体还将社会上越来越强烈的种族平等意识视为全球化进程的结果,敲醒了美国社会,现在同一套意识被他国人视为美式「政治正确」。

《阿拉丁》(1992)

和此前被动补救不同,这几年迪士尼更为主动地做出改变。在播放平台上线后,一些老片被添加了观看警示,比如五十年代的《彼得潘》里对印第安人采用蔑称、《小姐与流浪汉》里的暹罗猫角色有侮辱亚洲人之嫌等。

虽然迪士尼声称不会下架这些作品,不过有严重美化奴隶制之嫌的《南方之歌》就算当年得过奥斯卡奖,也还是被彻底雪藏。

《南方之歌》(1946)

迪士尼的多元政策下,一系列以非白人角色为主的作品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比如皮克斯制作的《寻梦环游记》和《青春变形记》。问题就在于,新作品还不足以巩固品牌地位,迪士尼绝不会让经典旧作带着时代局限躺在档案库里蒙尘,不时需要拿出来按照新标准缝缝补补。

《青春变形记》(2022)

迪士尼如此坚持翻拍库存经典的原因不难猜测,虽然好莱坞炒冷饭的大有人在,但迪士尼在电影之外的其他生意,从周边商品到乐园内的项目设置都跟IP息息相关,首先每一代小朋友都得对角色熟悉才行,重拍是帮经典IP续命的必要手段。

在这种不得不为之的利益驱动下,就有了一系列制作成本和时长远超原作,创意能量却远远不如原作的翻拍片,《小美人鱼》也不例外。

《小美人鱼》(1989)

几乎延用了原作的故事结构和精华元素,有些段落连台词、表情都一样,但又因为真人版的局限丢失了动画的灵动。而针对老版可能有的问题进行修补的手法笨拙,把有趣的部分也一并删改了事,像束手束脚的仿品。

《小美人鱼》是后来九十年代迪士尼动画复兴的开端,除了精良的动画设计之外,好几首歌曲传唱度都很高,也是电影成功的关键。

真人版主演海莉·贝利演出了人鱼公主爱丽儿身上天真与风韵结合的气质,特别是在表现人鱼游泳的体态时,她的水下镜头都如同曼舞。配角当中,螃蟹塞巴斯蒂安和章鱼女巫乌苏拉(身份改为川顿海王的妹妹,爱丽儿的姑妈)仍旧抢戏,神仙鱼比较惨,变成真实比例后毫无存在感。由海鸥改为鲣鸟的史卡托由奥卡菲娜配音,在蠢萌之外多了一股她独有的痞气。

爱丽儿的《你的世界》和塞巴斯蒂安的《在海底》都不输原版,只不过本以为会为海莉·贝利将曲风改得更R&B一些。史卡托的一首说唱歌曲被骂成迪士尼最差原声,但其实符合「人物」的粗糙坏嗓子,是新歌当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首。

真人版主创显然觉得原版里的王子艾瑞克一角太弱,不能让爱丽儿仅仅因为贪恋美色就放弃人鱼身份。于是花了很大篇幅补充艾瑞克的背景和心理,让他们都向往未知,反抗专制家长,因为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电影也强调了人类和人鱼之间的世仇背景,不过爱丽儿的母亲惨遭人类毒手这一点没有造成多少重要的情节转向。

同样由于主要情节不能动,艾瑞克的故事变得无足轻重。爱丽儿在和乌苏拉做交易之前还不知道他和她一样向往未知, 仍旧是因为向往人类世界才答应以歌声换腿的。结尾处艾瑞克探索未知海域的愿望达成,带着娇妻出航,难道爱丽儿会愿意帮忙捕捞昔日的海洋生物同类?

还不如老版里仅止于让爱丽儿达成做人的心愿,和爱人结婚自然。而且将艾瑞克所在的时代和地理背景做实,似乎是十九世纪的加勒比海岛,难免让人联想到该地区的殖民历史。

再来看真人版如何预防性修补可能出现的种族和性别问题,像随时在问:「您看这样行吗?」。选角方面,其实大可以学戏剧界忽略角色种族,无需解释,更何况大部分角色还都是非人类。但电影对于少数族裔演员的出现做了多此一举的解释,比如白人王子有个黑人皇后是因为他被领养;人鱼公主们肤色各异是因为她们来自「七大洋」。

动画版中爱丽儿一头八十年代流行的大刘海长发,上半身穿着贝壳比基尼,当时被誉为迪士尼最性感公主 。真人版可能觉得有物化女性之嫌,爱丽儿不再努力要让王子在三天内吻自己,乌苏拉给她下了药,让她忘了「调情」的任务。不准耍性感的还有爱丽儿的父王,让原版里波塞冬般的川顿王穿起了上衣,最后他浮出海面成全女儿的画面虽然真实,却很狼狈,头发没有了动画里的飘逸,只能湿哒哒贴着头皮。

助攻成员的歌曲《吻那个女孩》里让王子吻了再说的歌词被改成要他吻之前先问她愿不愿意。乌苏拉的主打歌《可怜的灵魂》中哄骗爱丽儿说失去嗓音不要紧,男人喜欢安静的女人等歌词被删,显然不相信小观众的判断力,怕他们听信坏人的歪理。

这些改动和解释简直像美人鱼用腿走路,每一步都像刀割一样艰苦。对了,这一点在迪士尼版里并没有出现。老版《小美人鱼》上映时,讨论还多会提及电影对安徒生原著的改编。将人鱼和女巫之间的浮士德交易改成被骗,将人鱼通过爱情追求永生的宗教性愿望世俗化,将单边的痛苦改成有对等的爱情等等,可以理解是迪士尼风格的儿童取向改编。就像1976年的苏联拍摄的真人电影一样,只不过是这个童话的一种改编方式。

《海的女儿》(1976)

三十多年过去,因为迪士尼的品牌效应和持续不断的营销,这一版《小美人鱼》取代童话成了很多人心中这个故事的权威版本。新版跟原著最有关系的就是开头对惊涛骇浪的表现,营造出了暗黑氛围,和那句引用:「人鱼没有眼泪,因此她们更为难过」。

而这部新版拍摄前后引发的种种争议,更有效地帮助原版电影经典化,无论小观众们被家长带去看的是哪一版,只要情节和人物在新一代观众当中留下印象,迪士尼的翻拍就达到了目的。

围绕《小美人鱼》的争论,看似和中国观众没什么关系,实则不然。

虽然文化和政治语境和西方大相径庭,国人对欧美种族问题一向难以感同身受,但至少女性主义崛起对国内文艺创作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谁能忽略围绕《漫长的季节》的女性视角争议?

将来会有更多有形和无形的东西,在等待重塑。

关键词: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常青科技董秘回复: 公司的产品下游终端应用广泛,详情可参见公司招股书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