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利益驱使下 拿什么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

来源:经济日报时间:2021-04-21 10:41:47

个人信息泄露已成社会顽疾。近日,记者调查发现,上亿条各类别的个人精准信息正在暗网、Telegram等社交平台上公开售卖,包括个人的行踪轨迹、征信、通信记录,甚至是面部活体信息,只要点击支付就可轻易获取,信息量和交易量之大触目惊心。

“大数据时代,人人都在‘裸奔’。”从通信记录到面部活体信息,不管个人愿不愿意,均一一呈现在网络上,大数据时代,我们几乎成了“透明人”。

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比你更了解你。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刚买完房子,就有装修公司打电话;生完小孩没多久,就有早教中心来联系;买完车九个月,就有保险公司准时来推销车险续保……个人信息泄露后,简直“不得安宁”,甚至面临财产损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个人信息遭非法获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益”二字。一方面是直接的金钱交易,通过买卖个人信息获利。据了解,每年暗网平台数据泄露交易多达上万起,泄露的数据总量高达数十亿条,交易金额超10亿元。另一方面是利用个人信息进行精准推送或精准诈骗,比如“大数据杀熟”等。

实际上,互联网发展至今,很多人未必缺少信息保护意识,有不少人拒绝拿隐私换便利。但问题是,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的信息是如何泄露的。身处信息化时代,个人很难将信息牢牢攥在手里,不向一些企业、平台让渡个人信息,就无法获得相应的权利和服务。无论信息采集方是主观故意还是客观管理疏忽,个人信息外泄的风险都很高。近年来,从简历信息在黑市流转到人脸信息不知不觉被采集,个人信息泄露问题频频发生,令人担忧。

当前,庞大利益驱使下,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手段越来越智能,也越来越隐蔽,不可控的暗网论坛、Telegram等社交平台正成为信息贩卖的主要渠道。科技犯罪分子们产销分工明确,无孔不入地覆盖个人信息窃取的各个环节。若不能从源头上封堵,很难遏制个人信息的不当流出。

应该说,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对企业、平台而言,要守土有责。事实上,每个人对个人信息的敏感度不一样,企业、平台合理采集、利用个人信息并无原罪,但应明确数据收集的目的,列明数据清单,让用户清晰地知道哪些信息被收集,赋予用户选择的权利,哪怕用户拒绝后会丧失一定的使用权限。现在一些App的隐私政策长达几万字,专业术语繁多,用户根本看不明白。同时,企业、平台还要不断完善技术与管理手段,强化内部监管和自律,借助防窃密、防篡改等技术手段筑牢“防火墙”。

对监管部门而言,则要划定惩戒红线,提高泄露个人信息行为的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外部震慑。当然,作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用户也要继续增强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以减少个人信息的泄露,比如,拒绝访问高风险、不良网站,做好密码管理等。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筑牢个人信息保护屏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马璐)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同时不同价” 共享充电宝不应“盲盒式收费”
下一篇:最后一页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