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客观上要求我国金融业切实改变过去的资金流向、业务模式、管理理念等,这既是新时代对金融业提出的问卷,也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同时强监管、稳货币、防风险、新科技等系统性外部压力,深刻地改变了传统金融竞争的逻辑。
一是强监管深刻改变了金融市场竞争的逻辑。当前我国金融从严监管氛围正在形成。近期,银保监会对三家银行罚没1.83亿元;证监会对信息披露违规、操纵市场和内部交易等5宗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国家外汇管理局通报了部分外汇违规典型案件。这些巨额罚单是过去一段时间强金融监管的延续。同时,弥补金融监管短板的重磅文件相继落地,委托贷款、资管业务、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股权行为等过去存在监管套利、监管真空的领域相继得到了规范。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对从严监管氛围也有预期,主动加强业务规范,积极调整业务结构,整体金融市场乱象有所收敛,将深刻改变我国金融市场竞争的逻辑。“擦边球”“套利”“违规”等金融市场常见竞争方式,将会明显减少,也会受到监管当局严格监管。在一个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中,金融竞争更体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二是货币环境正常化正深刻地改变着金融业规模驱动的经营逻辑。经历十年多曲折反复,当前发达经济体国家运行整体向好,经济增长动力上升,就业市场活跃,通胀压力显现。2018年3月22日美联储自2015年12月以来第6次加息,市场普遍预期年内仍有3次加息。虽然欧洲中央银行维持现行零利率政策不变,但将月度购债计划减半,也正积极寻求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路径。去年11月英格兰银行自2007年以来宣布首次加息。2016年四季度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利率中枢出现较为明显抬升。货币政策从危机应对到逐步退出,必然伴随着金融市场流动性由“宽松”到“紧平衡”变化,将对金融机构规模扩张形成强有力反制,促使金融机构更加有效管理表内和表外的期限错配,审慎选择市场机会。2018年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增长速度继续下滑。其中,银行业负债增长速度近年来首次降至8%以下至7.7%。对金融机构而言,如何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调整资产结构,从粗放化向精细化转型,并合理分配和平衡资金价格、期限及风险的多重关系,已经成为当前经营中面临的焦点问题。
三是防控风险主体责任将深刻改变金融机构风险管控的逻辑。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金融机构要切实承担起风险防控的主体责任,这将深刻改变金融机构风险管控的逻辑。对金融机构而言,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合理平衡风险防控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成为金融机构不得不思考的重大问题。高质量发展将是金融业主题。金融机构不能因为稳妥处置存量风险、控制新增风险的内在要求而裹足不前,进而减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说到底,打好防控重大风险攻坚战,根本上还是要在高质量发展中稳妥处置好各种金融风险,根本上要在管理好信用风险过程中推动信贷资产分布结构优化。
四是金融科技将深刻改变金融供应的逻辑。金融与科技天然存在亲和关系。科技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已经深刻改变了金融服务场景。传统金融服务供给依赖于“面对面”方式。近年来依靠信息科技进步,并在金融业广泛应用,金融服务供给场景将不再局限于物理网点。我国自助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全面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服务离柜业务率在大幅提高。北京、上海等城市银行网点,智能机器人取代银行大堂经理正逐步成为时尚。伴随着远程开户技术、人像识别技术的逐步成熟,未来开设银行账户和使用ATM机与过去将不可避免发生颠覆性变化。大数据技术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架构,信用风险模型价值进一步凸显,有可能对现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流程产生深远影响。科技在证券和保险业的应用也在加快,证券公司物理营业部在网上证券业务普及后日渐失去其存在价值,保险产品在互联网销售正逐步成为行业习惯。特别是大数据和自动化技术,极大地提升了金融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人工智能涉及的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极大地改善金融风险监测和评估的效率和质量,进而衍生出类似网络借贷的金融服务,并提供类似智能投顾的智能金融服务。
面对金融竞争逻辑的改变,金融业转型要始终围绕“回归本源”展开,要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创新要围绕实体经济展开;进一步落实差异化经营战略,做好金融市场细分,中小金融机构深耕本地或区域市场;明确金融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完善风险内控制度,改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构建内部风险防控体系;顺应金融科技发展新潮流,主动加强金融科技应用与布局,积极利用科技优化金融业务流程和效率。